说起区块链挖矿,是很多币圈投资者都比较熟悉的一种投资方式。一般投资者想要进行挖矿的话,第一步就是要发起交易,然后要进入交易持去确认待打包的交易,然后要计算签名出块,每个区块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难度是一样的,都需要耗费相当多的算力,所以也需要非常多的电力,最后就是广播区块和验证区块。其实整个挖矿的过程并没有那么复杂,很多投资者不愿意挖矿,就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这个区块链挖矿的本质是什么?下面就让币圈子小编为大家科普一下。
挖矿,也就是工作量证明,所以区块链挖矿的本质是理解工作量证明机制,这将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比特币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奠定基础。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简称POW),简单理解就是一份证明,用来确认你做过一定量的工作。监测工作的整个过程通常是极为低效的,而通过对工作的结果进行认证来证明完成了相应的工作量,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毕业证、驾驶证等等,也是通过检验结果的方式(通过相关的考试)所取得的证明。
工作量证明系统(或者说协议、函数),是一种应对拒绝服务攻击和其他服务滥用的经济对策。它要求发起者进行一定量的运算,也就意味着需要消耗计算机一定的时间。这个概念由Cynthia Dwork和Moni Naor 1993年在学术论文中首次提出。而工作量证明(POW)这个名词,则是在1999年Markus Jakobsson和Ari Juels的文章中才被真正提出。
哈希现金是一种工作量证明机制,它是亚当·贝克(Adam Back)在1997年发明的,用于抵抗邮件的拒绝服务攻击及垃圾邮件网关滥用。在比特币之前,哈希现金被用于垃圾邮件的过滤,也被微软用于hotmail/exchange/outlook等产品中(微软使用一种与哈希现金不兼容的格式并将之命名为电子邮戳)。
哈希现金也被哈尔·芬尼以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RPOW)的形式用于一种比特币之前的加密货币实验中。另外,戴伟的B-money、尼克·萨博的比特金(Bit-Gold)这些比特币的先行者,都是在哈希现金的框架下进行挖矿的。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涉及挖矿的项目也就越来越多,挖矿就没有比特币那么耗费资源了,用电脑或手机下载APP就可以所谓挖矿了。到现在又更加的方便了,交易即是挖矿,交易所里天天在交易,也就是天天在挖矿。
其实,就挖矿这词没变,但挖矿实际本质已变了,更多赋予的是挖矿字面上的意义了,比如交易所的交易即挖矿,就是交易概念等同于挖矿就是了,变化之快真所谓币圈一日,人间一年。
比特币的发展十年了,现实生活中,如果把挖矿放在桌面上去谈,真的大部分人还是以为去挖矿场挖矿,比如去挖煤或其它的矿,哪里会去想电脑挖矿,所以,很多人说不在币圈绝不谈币、不在链圈不谈链一样,怕人们误会你是骗子,这真的不要觉得可笑,是绝对能发生的,所以还是那句话“币圈一日,人间一年”。
挖矿给人的理解就是挖,其实在整个系统中挖不是关键,而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转才是关键,所以,挖矿重点不在挖而是维护,只有在维护好系统的前提下,才可能产出比特币,也就才会得到比特币的奖励,简而言之,比特币是给作出维护系统的人(矿工)的奖励。
就像银行的员工一样,他付出辛勤的汗水,就是维护整个系统,表面看只是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独立,实际上是保证了整个银行系统数据正确,也就是维护了系统,所以,我们看到银行里面的员工那么多,每个人都在计算,道理就在于此了。
所以,比特币天生靠消耗大量电力、磨损硬件来做大量的计算,其实都不是为了获取比特币,是为了通过大量计算防止作弊,维护了比特币系统的安全,这才是挖矿的真正意义。
上文中的内容就是币圈子小编对于区块链挖矿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详细科普。通过上面这篇文章的介绍,大家其实可以简单的总结一下,区块链挖矿的意义其实就是通过挖矿来维护比特币系统的安全运转,这也是它最重要的一个作用。而通过挖矿获得比特币,这不是关键的目的,产出比特币只是一个副产品而已。除此之外挖矿给矿工奖励,矿工的收入其实就是由挖矿的奖励和抽取交易手续费组成的,他们就是以挖矿的奖励为主要收入的,并会以抽取的手续费为辅。